当前位置:文秘汇教案设计内容页

《春酒》说课稿

2023-10-05 07:51:01 教案 访问手机版

《春酒》说课稿 第1篇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春酒》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涉及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妙趣横生的民间奇人轶事。《春酒》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由于本文文字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要求和初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的现状,我觉得应该重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理解上。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说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情来确立教学重难点,从而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生自主性的激发。

  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学生得出浅层次的感知很容易,因此,我觉得重点应该落实到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上。而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民风美、人情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它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因此,我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自主交流合作。

  三.说学法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建构生成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以往的散文学习,特别是上一课《端午的鸭蛋》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如品味语言等。所以,学法上我倡导“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在三个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提出要求,适时点拨,合理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跃气氛

  让学生畅谈过新年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过渡到琦君的故乡,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 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朗读水平好的同学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2、思考:

  1文题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用文中的话回答。(旨在○

  找出中心句)

  2围绕“家乡的味道”,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旨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

  3这几件事,○作者为什么离开家乡那么多年仍念念不忘?(旨在过渡到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描写)

  3、找出具体表现家乡风土美、人情美的语句来读一读,品一品。

  (三)研读赏析 品味细节

  由于不少学生对细节这个概念还不是很熟悉,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他认为最有情趣,最有意思或者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请前后座同学,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按照涉及人物归类来检验合作交流成果。整个过程穿插朗读指导和点拨。如:“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又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和象猪一样象气球一样比较),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 最后点出细节描写的定义和作用。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小结及作业

  一杯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读者的心,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美好的回忆吧。

《春酒》说课稿 第2篇

  一、说教材

  《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这篇文章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加深对我们民族的感情。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意蕴。

  本文所体现的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醇厚、优美的意蕴,另外,新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用心地读,以读激情,以情促读,入境入情,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意蕴。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在品读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课前预习,查阅生字词,搜集关于思乡之情的作品,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

  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自主研读、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本文所展示的一幅幅民俗人情画,都深深地感染学生,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丰富他们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需要学生朗读感知。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来领悟情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法

  读书法和美点寻踪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初读、听读、研读,每一次读,都提出不同要求,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在研读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细节、词语、句子进行赏析,并要求有感情地读出来。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搜集有关资料,为上课作好准备。教学中,初读、听读、研读、积累、作业设计,都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激趣导入

  1、展示画面,在喜庆的音乐声中,老师背诵一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然后引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琦君去她的家乡浙江温州,尝尝那里的"春酒".而后板书课题。

  (以一首年味十足的童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请同学介绍作者琦君,老师补充

  (学生了解文学常识,为理解作者感情作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你最喜欢的词,最喜欢的句子。用简洁的文字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情况,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出最喜欢的词、句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一环节,为后文品析语言作铺垫。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可以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三)、听读课文,浅尝春酒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你从春酒中品出了什么?

  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让学生通过听读,产生共鸣。音乐犹如催化剂,渲染出浓郁的思乡氛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极易调动起来,思维火花也能得到尽情地迸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概括出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并板书下来。)

  (四)、研读课文,细品春酒

  端起最爱的那一杯春酒,细细地品,说说你的感受。

  句式参考:我端起___酒,品出了___,你看(听)___

  提示:

  1、品喜欢的细节。

  2、尝精妙的词。

  3、读浓情的句子。

  (通过自主研读,品细节、说人物、谈感情、读句子,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而后合作交流,使他们始终兴致勃勃。提供品味的角度与方式,使学生有的放矢,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板块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一些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都作好充分准备。)

  小结:一杯甘醇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齐读最后一段细细体味。

  板书:家乡味,思乡情

  (在学生已初步领悟作者思乡之情后,教师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自去中国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中国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__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调动积累,拓展迁移

  古往今来,这根思乡的弦不知被多少心灵拨动,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这一设计可以巩固以往知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七、说作业设计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让我们追溯年的渊源,进行一次探究之旅。你可以作如下尝试:

  ⑴可以搜集有关春节的诗词、对联。

  ⑵也可以探寻"春节的起源",搜集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关于"春节的起源"的研究报告。

  ⑶还可以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妙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单元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到实践中去学习语文,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童心酒

  春酒母亲酒家乡味思乡情

  乡情酒

  (这一板书是紧紧围绕教学流程逐步完成的,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紧扣,推动课堂教学次序进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简明、形象、直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酒》说课稿 第3篇

  《 春 酒 》说 课 稿

  广东广州市19中 雷陆地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 ,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 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 。我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 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    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    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    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  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1、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

  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春酒》说课稿 第4篇

  《 春 酒 》说 课 稿

  广东广州市19中 雷陆地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www.yftxt.com)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我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    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    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    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www.yftxt.com)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1、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

  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春酒》说课稿 第5篇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我自己会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我自己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们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会去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

  (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春酒》说课稿 第6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的都是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旨。作者把记忆中的许多片段集于“思乡”这个焦点是:农历冷气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相互“起会”置办春酒的融洽;“我在多年后按照母亲的方法如法炮制“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终年的味道展开。春酒、会酒、醉了童年、醉了乡亲、醉了母亲,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右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的酒席上不断氤氲丰收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风俗之美。文末那句从心底里发出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们却那儿去长真正的家醅呢?”琦君就是用这样一咱少将铅华的笔调,娓娓地诉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着恋。

  二、说理念

  1、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目标是:具朦胧 独立阅读的能力,流利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筇 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根据本单元选文的特点,作者教学需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旨导学生揣摩重要语句,注意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1、通过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及学生的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寻民风民俗有较为丰富的的感情认识。

  2、在学过的课文中有一些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有一定的积累。

  3、学生学过的中国近代史,其中对海峡两岸50多年有分离有所了解,经上三点对三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语文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文中的细节描写,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品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

  (2)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对“思乡”这一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⑵感受中国的民俗美和古朴淳厚的人情美。

  五、说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品文中细节描写,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它是本文的难点所在,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所限,寻于本文所含的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不易感受

  六、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啬感情认识,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音乐《望乡》。)(创设情境)

  教师导入:一曲望乡,一段思恋。思乡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因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

  (2)教师提问:在我们古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学生回答并简要解说。

  教师过渡,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琦君的《春酒》,看看琦君在美国回忆起儿时春酒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多媒体出示课题)

  2、浅吟低唱,朗读《春酒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走近作者,领悟《春酒》

  了解作者琦君,介绍作者生平,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一步主题的理解。

  4、深入文本,品读春酒: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文章中有许多细节写得非常有趣,表现了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阅读就必须细细品味,通过对细节的品析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感情和主旨)

  5、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上兮》。

  (2)多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近些年来的交流情况。

  (3)、放朗读录音,朗读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及舒兰的《乡色酒》。

  (4)琦君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是像琦君一样思乡念祖的人却数不胜数.如今,他们可以回家了。

  五、抒写感怀,告慰琦君

  对故乡的眷恋就是一坛春酒,时间愈久,对故乡的思念则愈浓愈烈.如今的海狭两岸春暖花开,对许多海外飘泊的游子,故乡不再遥远。结合现实,请你对琦君写几句话,抚慰她的在天之灵。

  (通过练笔,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春酒》说课稿 第7篇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春酒》。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四、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我都回发现同学们在这一天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在下午临放学的时候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五天的离别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近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春酒?文中写的仅仅是喝春酒吗?还写了哪些事情?

  ○2、为什么以春酒为题?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过渡: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思念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读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感情。

  教师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学生可能要提到这句话,但他们可能只是说到这句话体现了“我”的天真和嘴馋,这时教师就可追问: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一下句子,如果读不好,教师示范,然后齐读。学生就会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现出那种企盼的神态,那种目光中满溢的期待和向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举。

  小结: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得到慰藉了吗?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呢?

  指名读,范读、齐读。指导:要读出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

  提问:是否和前文喜悦、祥和的气氛相矛盾?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前面叙述幼时家乡的风俗人情之美,而最后作者由回忆拉回现实,在我们眼中立即浮现一个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窗口,回忆着甜蜜的童年,而时过境迁又使这种甜蜜和幸福在现实中泛出苦涩和无奈。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过渡:也许“我”再也无处寻找真正的家醅,也许乡愁从此就像温柔的鞭子,时不时轻轻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着、甜蜜着……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诗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推荐作品:《月是故乡明》(季羡林)、《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胃知乡愁》。

  (五)、迁移训练

  写句子:

  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段,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忆的八宝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据你读过的文章的启示或你自己的感受来填写。)

  作业:本课《基础训练》

  (第三、四、五环节设计说明:课标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这几个环节正是围绕这个要求来做,而近年来中招试题也要求:让语言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里运用语言,让语言转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行为性的知识。)

《春酒》说课稿 第8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春酒》下面,我将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

  《春酒》是本单元的第4篇课文,作者琦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郁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真挚而深厚的怀念之情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是对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的讴歌与赞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重点)

  2. 品味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难点)

  3.激发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文本特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感悟文章语言美、风俗美、人情美

  3. 讨论点拔法:当学生讨论探究中遇到了阻碍,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自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而不同的心境会品味出不同的滋味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品一品中国台湾作家琦君笔下的《春酒》(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作者简介,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 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那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②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明确:①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民风赞美、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完成目标1、2)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细节进行研读赏析,这是本文的难点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趣的细节描写,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与同学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

  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先朗读再品析

  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点拨针对赏析语句进行学法指导:1语句特点、修辞手法2重点词语3句子的意思4 表达的感情

  比如赏析: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偷偷"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好几回"是指多次,足以看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写出孩童的"我"的天真可爱、调皮活泼,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爱、怀念之情,充满童真童趣

  表现母亲——能干好客 慷慨大方 乡亲——淳朴厚道、热情大方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课堂小结:小结: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春酒的味道,更是浓浓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这些细致描写,透露出"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喝春酒会酒的风俗,这样的春酒岂不醉人?这样的思乡之情岂不动人?

  作者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其实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通过其中的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我们通过研读赏析。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情深(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

  品味故乡情说一说你知道的家乡的风俗、情味,了解品味自己的家乡

  (设置这个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风情,品味乡情,增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增强知识积累)

  六、布置作业:1.课后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2.把拓展延伸的题目整理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作业的设置,增强知识积累写作短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过新年

  喝春酒 风俗美、人情美——思乡之情

  喝会酒

《春酒》说课稿 第9篇

  一、说教材

  《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这篇文章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加深对我们民族的感情。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意蕴。

  本文所体现的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醇厚、优美的意蕴,另外,新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用心地读,以读激情,以情促读,入境入情,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意蕴。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在品读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课前预习,查阅生字词,搜集关于思乡之情的作品,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

  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自主研读、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本文所展示的一幅幅民俗人情画,都深深地感染学生,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丰富他们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需要学生朗读感知。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来领悟情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法

  读书法和美点寻踪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初读、听读、研读,每一次读,都提出不同要求,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在研读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细节、词语、句子进行赏析,并要求有感情地读出来。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搜集有关资料,为上课作好准备。教学中,初读、听读、研读、积累、作业设计,都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激趣导入

  1、展示画面,在喜庆的音乐声中,老师背诵一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然后引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琦君去她的家乡浙江温州,尝尝那里的"春酒".而后板书课题。

  (以一首年味十足的童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请同学介绍作者琦君,老师补充

  (学生了解文学常识,为理解作者感情作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你最喜欢的词,最喜欢的句子。用简洁的文字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情况,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出最喜欢的词、句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一环节,为后文品析语言作铺垫。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可以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三)、听读课文,浅尝春酒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你从春酒中品出了什么?

  板书:童心酒 母亲酒 乡情酒。

  (让学生通过听读,产生共鸣。音乐犹如催化剂,渲染出浓郁的思乡氛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极易调动起来,思维火花也能得到尽情地迸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概括出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并板书下来。)

  (四)、研读课文,细品春酒

  端起最爱的那一杯春酒,细细地品,说说你的感受。

  句式参考:我端起___酒,品出了___,你看(听)___

  提示:1、品喜欢的细节。

  2、尝精妙的词。

  3、读浓情的句子。

  (通过自主研读,品细节、说人物、谈感情、读句子,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而后合作交流,使他们始终兴致勃勃。提供品味的角度与方式,使学生有的放矢,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板块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一些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都作好充分准备。)

  小结:一杯甘醇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齐读最后一段细细体味。

  板书:家乡味, 思乡情

  (在学生已初步领悟作者思乡之情后,教师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自去中国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中国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调动积累,拓展迁移

  古往今来,这根思乡的弦不知被多少心灵拨动,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这一设计可以巩固以往知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七、说作业设计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让我们追溯年的渊源,进行一次探究之旅。你可以作如下尝试:

  ⑴可以搜集有关春节的诗词、对联。

  ⑵也可以探寻"春节的起源",搜集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关于"春节的起源"的研究报告。

  ⑶还可以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妙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单元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到实践中去学习语文,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童心酒

  春酒 母亲酒 家乡味 思乡情

  乡情酒

  (这一板书是紧紧围绕教学流程逐步完成的,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紧扣,推动课堂教学次序进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简明、形象、直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九、教学设想

  首先,以朗读为主线。从初读感知,到听读浅尝,到研读细品,环环紧扣,由浅入深,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渐深入。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也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的教学思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初读课文、品味语言、积累名句,还是作业设计,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搭建了一个个平台。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再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初读文章,注重个性化解读;品读文本,尊重个性化体验;综合实践,体现个体差异。

  最后一个亮点就是注重资源整合。以《春酒》引发对年的关注,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春酒》说课稿 第10篇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春酒》。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四.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我都回发现同学们在这一天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在下午临放学的时候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五天的离别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近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 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春酒?文中写的仅仅是喝春酒吗?还写了哪些事情?

  ○2.为什么以春酒为题?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过渡: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思念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读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感情。

  教师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学生可能要提到这句话,但他们可能只是说到这句话体现了“我”的天真和嘴馋,这时教师就可追问: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一下句子,如果读不好,教师示范,然后齐读。学生就会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现出那种企盼的神态,那种目光中满溢的期待和向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举。

  小结: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得到慰藉了吗?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呢?

  指名读,范读、齐读。指导:要读出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

  提问:是否和前文喜悦、祥和的气氛相矛盾?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前面叙述幼时家乡的风俗人情之美,而最后作者由回忆拉回现实,在我们眼中立即浮现一个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窗口,回忆着甜蜜的童年,而时过境迁又使这种甜蜜和幸福在现实中泛出苦涩和无奈。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过渡:也许“我”再也无处寻找真正的家醅,也许乡愁从此就像温柔的鞭子,时不时轻轻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着、甜蜜着……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诗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推荐作品:《月是故乡明》(季羡林)、《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胃知乡愁》。

  (五).迁移训练

  写句子:

  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段,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忆的八宝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据你读过的文章的启示或你自己的感受来填写。)

  作业:本课《基础训练》

  (第三、四、五环节设计说明:课标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这几个环节正是围绕这个要求来做,而近年来中招试题也要求:让语言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里运用语言,让语言转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行为性的知识。)

《春酒》说课稿 第11篇

  《 春 酒 》说 课 稿

  广东广州市19中 雷陆地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我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    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    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    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1、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

  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春酒》说课稿

  孙庙中学:刘东嵛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春酒》。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四.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我都回发现同学们在这一天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在下午临放学的时候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五天的离别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近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 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春酒?文中写的仅仅是喝春酒吗?还写了哪些事情?

  2.为什么以春酒为题?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过渡: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思念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读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感情。

  教师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学生可能要提到这句话,但他们可能只是说到这句话体现了“我”的天真和嘴馋,这时教师就可追问: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一下句子,如果读不好,教师示范,然后齐读。学生就会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现出那种企盼的神态,那种目光中满溢的期待和向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举。

  小结: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得到慰藉了吗?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呢?

  指名读,范读、齐读。指导:要读出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

  提问:是否和前文喜悦、祥和的气氛相矛盾?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前面叙述幼时家乡的风俗人情之美,而最后作者由回忆拉回现实,在我们眼中立即浮现一个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窗口,回忆着甜蜜的童年,而时过境迁又使这种甜蜜和幸福在现实中泛出苦涩和无奈。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过渡:也许“我”再也无处寻找真正的家醅,也许乡愁从此就像温柔的鞭子,时不时轻轻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着、甜蜜着……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诗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推荐作品:《月是故乡明》(季羡林)、《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胃知乡愁》。

  (五).迁移训练

  写句子:

  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段,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忆的八宝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据你读过的文章的启示或你自己的感受来填写。)

  作业:本课《基础训练》

  (第三、四、五环节设计说明:课标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这几个环节正是围绕这个要求来做,而近年来中招试题也要求:让语言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里运用语言,让语言转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行为性的知识。)

《春酒》说课稿 第12篇

  一、概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琦君的散文《春酒》,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九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向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为主变为学生感悟为主。下面根据这种理念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教学程序安排为读、悟、析、迁四步。

  二、对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都是有关民风民俗,地方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它与本册书的其他单元一样,都是按照不同的内容专题兼顾文体选取的。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本单元课文还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所选文章语言更加本色,华美绚烂的语言逐渐让位于平实本色的语言,语言的水准提高了,欣赏学习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几位作者都是现、当代成就较高的作家,所选文章均属文质兼美之作。文章在思想内容上也较为含蓄深刻,同时增加了较多的人生意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但这一切,又都是符合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准和认知特点的;无论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或能够欣赏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感受普通百姓内心中人性的光辉;感受我们国家深厚的民间文化。

  2、从文章出发,立足语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默读朗读结合,感受几位作家的语言特色,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针对于现下的语文课所谓的语文味日益减淡的现象,此目标应是语文课教学的重点)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对家的生活感受、体会,引导学生领悟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也可以进行配乐朗诵,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事实上,如果机械地让教师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既不能体现略读原则,最主要的是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散文的解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学生不解“人情世故”,训斥学生阅读题做得“词不达意”,作文“文不对题”,其实,这与教师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关系。教师如果越俎代庖,讲课一言堂,就剥夺了学生见新芽而萌生希望,登高山而知顽强的机会和权利。同样,对于课文《春酒》,教师即使分析得再精确,也无法让学生深深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无法体会到作者对于“八宝酒”的如此怀念。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对学生的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纲要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上述原则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读语句,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明确要求体现。知识上了解各地民俗风情;能力上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注重语言感悟力培养:

  ⑴加强朗读,注重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感情;

  ⑵感悟文章语言美、风俗美、人情美和风格美;

  ⑶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表达作用及风格特点。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诱导学生关注、思考、欣赏、热爱生活。

  在过程和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新课程的“大语文”观念,倡导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快乐学习,尊重阅读个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对故乡过年时春酒、会酒的怀念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只有重点正确和明确了,各种教学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其二是要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解析来体悟情感。

  六、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悟这一难关。朗读法,它是指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意蕴。在朗读中想象文中优美的生活画卷,有情趣的生活细节。品读法,它是指对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体会它的深层内涵、表达作用和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审美感悟能力。

  七、教学构思与设计

  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这样的情感要象喝春酒一样慢慢品,才能解透其中真谛。本课总体构思是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读、悟、析、迁来解析文章。

  第一步是读,优美的散文就像一首诗,一首歌,它可以缓缓吟唱,课文文质兼美,可以配上“思乡”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新年,触景生情,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中,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美。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思考文题为《春酒》,那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故乡的春酒吗?引出春酒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再问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二步是悟,让学生在弄清文章基本内容后,教师配乐范读文章(段落),师生集体朗读部分,在舒缓的乐曲声和师生的浓情投入中把握文章情感。第三步是析。也是本课重点,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朗读体会,发现自己喜欢的词句,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下通过分析文章词句来体悟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致。第四步是迁,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也是自古以来历经坎坷,漂泊异地,多愁善感的游子们的一种共通情感,也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进行迁移阅读,加深体会。

  八、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大家住校一个星期之后,心里最想干什么?(回家)为什么?(想家了)或者也可以这样设问:吃了一个星期的食堂饭菜,回到家吃到妈妈做的饭菜,觉得味道如何?那如果让你离家几十年,你会想家吗?你会想念妈妈做的饭菜吗?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自身体验开始设问,调动了他们的自我感觉,因为“思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想家”,就能比较自然地与课文主题联系起来,容易进入课堂氛围。

  我想,远离故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思乡、想家的感受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琦君,是中国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故乡在浙江温州,在故乡上过小学、中学和大学,而后去了中国台湾,时隔几十年她还是思念她的故乡,在她的很多文章里都有所反映。(结合投影介绍作者)

  2、配乐朗读:

  让我们一同来阅读她的《春酒》,看看她又是怎样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我请几位同学分别来朗读课文,为了更能读出感情来,我为你们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同时来想一想:

  ⑴作者仅仅想念春酒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如八宝酒般醇厚的思乡之情。)(学生读课文时投影字词正音。)

  (在问题1的基础上加以延伸):

  ⑵酒既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写了春酒吗?

  明确: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⑶作者对八宝酒是如此的怀念,她也自泡了八宝酒,那她的乡愁排遣了吗?为什么?(家乡味)文中那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投影: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加深对思乡的理解。

  (衔接:一篇好的散文在于它语言的优美,构思的巧妙,意蕴的丰厚与深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

  3、重点研读。

  ⑴请同学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词语。

  ⑵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请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教师巡视)

  例:

  ①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回答: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情趣)

  问:“我”当时期望的热情和可爱,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的?生答。

  师再问:

  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

  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

  明确: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②“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情趣)

  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读出来了?(或为什么没有读出来?)“呦”这一语气词很好地体现出了母亲的得意之情。

  提醒: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齐读体会。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回答:“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甜蜜的感觉)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生试着读一遍。